顯示具有 土方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土方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7年4月28日 星期五

逆打取土口設置原則

一般逆打取土口的設置,其所需之大小、位置及數量應考慮事項:

  1. 結構體施作順序及材料吊運動線。
  2. 設置位置儘量留設在原結構開口處且不與其他工區、樓梯等衝突。
  3. 材料及棄土運送的距離、1F土方運輸動線。
  4. 土方開挖機械操作迴旋空間。
  5. 地下部開挖作業使用之施工機具配置。
  6. 考量施工機具的上下進出及外部道路的銜接等。
  7. 地下結構體所用鋼筋的最大長度。
  8. 機具設置位置及動線結構補強。
  9.  以最大取土半徑30m計算,逆打取土口每1000㎡應規劃1處。
  10. 一般小型挖土機工作範圍為半徑5m內之區域,表示開挖範圍離取土口10m以內時,小型挖土機不需移動即可駁運土方,則一台挖土機配合一台小型挖土機的施工,若開挖範圍離取土口超過10m時,小型挖土機則必須移動駁運土方,單位時間駁運至取土口之土方量會減少,使得挖土機單次取土量減少,增加裝載一台棄土車的時間。此時,可增加一台小型挖土機於較遠的開挖範圍處進行駁運,利用兩次駁運改善上述情形。


2015年12月3日 星期四

CLSM控制型低強度材料

控制型低強度材料CLSM主要用於管線及基礎之回填,主要材料為飛灰、其他回收材料(廢棄磚石、爐碴、鑄砂等之再生骨材)及砂石、水泥等,以混凝土的觀點來說,CLSM為一種28天抗壓強度不超過1200PSI(約84kg/cm²),以膠結料、水、砂、石,透過配比技術拌合出之超低強度水泥質材料,其組成與混凝土相類似。特性如下:

  • CLSM 具有自充填性(高流動性),可自動填實管線間之空隙,因此澆置後無需進行搗實之工作。
  • 使用CLSM回填則無需夯實度之檢驗。
  • 工程品質易於掌握。
  • 使用CLSM進行回填,無分層搗實、舖設厚度檢查、壓實度試驗後方能進行下一層舖設作業、且易受天候干擾等影響,施工進度相對較易控制。

CLSM與傳統碎石級配回填工法比較表:

項目 傳統工法 CLSM回填工法
使用材料 碎石級配料 預拌場拌合之CLSM
施工人員需求 所需工人較多 小工1-2人
機具 夯實機
進度控制 管理不易
天候影響 受天候影響大 影響較小
施工中檢試驗 分層夯實
舖設厚度檢查
含水量
壓實度試驗
材料工作性檢驗
初凝時間測定

2015年11月27日 星期五

基礎開挖擋土作業管理要項

開挖前:

  • 現況鑑定、鄰房鑑定
  • 機具土方交通運輸動線規畫管理
  • 監測系統規畫設置
  • 基準點線設
  • 地下埋設物與障礙物調查、清理與遷移
開挖中:
  • 開挖工序檢討確認
  • 邊坡穩定維持
  • 支撐架設位置與時間
  • 每次開挖深度確認
  • 排水設施與地下水位確認
  • 開挖中各項監測作業
開挖後:
  • 回填壓實度確認
  • 封井時間
  • 監測作業

2013年8月26日 星期一

土方開挖數量計算-明挖工法

明挖工法開挖數量 = 平均開挖面積(A)x開挖深度(H)

平均開挖面積(A)= (上底面積+下底面積)/2

image

明挖工法底部寬度=地下室寬(計至地下室外牆外緣)+施工空間*2

明挖工法頂部寬度=地下室寬(計至地下室外牆外緣)+(施工空間+邊坡寬)*2

施工空間:開挖深度2.0m以下時施工空間為0.3m寬;開挖深度2.0m以上時施工空間為0.6m寬(無施工架時);開挖深度2.0m以上時施工空間為1.0m寬(有施工架時) 。

邊坡寬(w寬):開挖深度5.0m以下時w=H*0.3;開挖深度5.0m以上時w=H*0.6。但詳細尺寸須依結構圖為準。

2012年12月28日 星期五

擋土工法比較-水平支撐、島式與地錨

擋土工法評估比較表

開挖工法

說明

適用之基地條件

適用(或不適用)之地質條件

優點

缺點

工期

方案A

(順打工法)

以擋土設施及臨時支撐系統開挖區外之土、水壓力,開挖至底部後向上回築結構體

國內擋土支撐開挖最常採用之工法,一般面積之基地皆可使用

一般可配合施作擋土措施之基地皆可使用。

1.國內使用經驗豐富。

1.當基地面積太大時,由於支撐長度過大時將造成支撐效率不佳;且支撐系統費用較不經濟。

開挖工程及結構體工程,必須配合水平支撐組立及拆除,增加施工難度相對工期也會增加。

方案B

(島式工法)

先以斜坡降挖至開挖面並築起島區內結構體後,再以支撐順打(或構築樓版逆打)方式開挖及構築島區外土堤區域之結構體。

大面積之開挖,且降挖後中央島式之面積仍可達相當之比例,使島式區域節省支撐所帶來之經濟效益可勝過工期可能延長所增加之成本。

基地地層工程性質愈好愈有利,工程性質不佳則需採較緩之斜坡可能會大幅增加斜坡降挖距離。

1. 可節省中央島區區域之支撐費用。

2. 若斜坡降挖區之開挖係以樓版作為支撐(逆打工法),則可進一步節省支撐費用。

3. 中央島區結構體施築至地上層後可繼續向上施築,斜坡降挖土堤區亦可同時向下開挖及施築地下室,有可能節省工期。

1. 地下結構分二次施工,所需之工期可能會較長。

2. 地下室結構體分成二次施工,有垂直施工縫施工處理問題。

3. 提供降挖時擋土設施之側向變位可能會較大,其擋土設施之安全性及開挖對鄰房之影響需審慎評估。

利用基地面積與地上結構體面積比,先進行地上主結構區域全面開挖及結構工程,待主體結構完成至地面層,再進行地下室二次開挖結構工程,。此工法可以減少地下室開挖及結構體時間。

方案C

(地錨工法)

各階開挖後由擋土壁打設地錨並錨錠在開挖區外之地層,利用地錨反力支撐擋土壁外之土、水壓力。

1.擋土措施外有足夠空間可供施打地錨。

2.大面積開挖基地或開挖形狀不規則,不利於臨時內支撐架設之基地。

3.適合有高低差之基地。

以砂性土層為佳(可供地錨錨錠),身後之黏土層較不適宜。

1.開挖面內淨空,開挖 及地下室結構施工條件較佳,施工效率較高。

1.地錨如需向外延伸至基地外,則涉及產權問題。

2.如地錨施作深度範圍內分佈 透水砂性土層,擇地錨施工時 需注意地下水引致擋土壁漏水 及可能之砂湧問題。

依本工程作評估、基地面積大且長對於地錨的施工時間有相當大的扶助,在工程進度上可以重疊施工,對工期的減少是非常有幫助。

2012年3月18日 星期日

土方回填工程施工要領

  1. 回填舖築級配料堆置存放時,應適度灑水以防塵土飛揚。
  2. 在山坡或斜坡上進行填方,原有之邊坡應先將表土清除後再挖成階梯式或鋸齒式,以防止構成木絜塞作用。
  3. 構造物之結構回填,應配合結構體施工,俟混凝土之強度已足以抵抗此回填所產生之總外力後,規定分層等量回填壓實。
  4. 現場回填密度應以AASHTO T180 方法試驗。
  5. 石方填築滾壓後,若採用滾壓檢驗時,應以工地工程司認可之重卡車(後軸雙輪重在8公噸以上,每一輪胎壓力7㎏/㎝2)行駛整個路基面至少往返三次,不產生移動或裂痕凹陷者方為合格。
  6. 每層回填舖築之材料應儘可能於當日滾壓完成,任何時間如認為有下雨之可能,應立即加以封面滾壓,以防雨水滲入。
  7. 回填堅石來自於開挖,則其尺寸不得大於壓實厚度。
  8. 回填靠近橋台、擋土牆、翼牆、箱涵、涵管或其他土石構造物之處,除用壓路機滾壓外,亦得用人工手夯或用壓實機壓實,以免損及構造物。
  9. 涵管回填未達適當高度前,不得用壓路機滾壓(最少不得少於60公分)。
  10. 因拆除零星雜物而形成之坑、孔、溝、壕等均須用土壤或其他適當材料回填;回填應分層進行,每層壓實厚度不得超過30公分,其夯壓堅實度不得少於鄰近地面。
  11. 路基回填後,得用適當工具修刮,使其合於設計之路線,坡度及橫斷面,其公差不得超過3公分。
  12. 一般路基填方至少每1000㎡做AASHTO標準壓實密度試驗一次(但本工程每450cm2做試驗一次)(錘重5.5磅,錘落高度12吋,層數3層)以隨機取樣法決定試驗樁號及左右位置。
  13. 回填整形後立即以10公噸以上之3輪壓路機或6公噸以上之震動壓路機或其他適當機具滾壓至規定密度。

土方開挖工程施工要領

P1040285 P1040340

土方開挖工程施工要領

1. 開挖前準備

  • 測定原地面高程,作數量計算基準。
  • 去除障礙物及申請遷移地下管線或電桿有高壓線經過申請電力公司包覆。
  • 鄰接構造物現況,拍照存證或請技術單位鑑定。
  • 研判土壤性質,地下水位及設計圖說,配合擬定適宜開挖工法。
  • 基地排水設施、施工便道妥當設置,不得影響將興建之工程。
  • 若地下水位高於開挖底部,則需施作抽水作業。
  • 檢討施工順序及計劃。

2. 開挖運棄

  • 檢討開挖順序,在不妨礙開挖過程之動線下,從距離棄土搬出口最遠開挖。
  • 開挖深度配合擋土安全支撐架設,其開挖應分次取土,每次挖土不得超挖,且須按設計留設寬度及坡度。開挖面高低差規定在±3公分以下。
  • 開挖至完成面時,現場人員應配合水準儀測定深度。
  • 開挖邊界應設置護欄、警示帶、警告標誌防止意外發生。
  • 開挖過程若不慎發生坍方、滑動等意外狀況時,應依施工計劃立即處理,降低損害並立刻告知主管協助理。
  • 挖土期間,棄土地點應派員清潔工地週邊道路污染,並指揮運土卡車之進出工地及交通指揮。
  • 開挖期間,若道路出現小裂縫而沉陷量未達3公分時,應立即以純水泥漿填灌裂縫,以免雨水滲入。

3. 開挖完成

  • 隨時觀察有否湧水、隆起、沉陷或滑動現象。

網頁